警!晚稻稻飞虱大发生,速备防治药剂
时间: 2020-09-22 11:13:39 来源: 河北博嘉农业有限公司
当前,华南、江南中稻和西南、东北单季稻处于灌浆至收获期,华南、江南双季晚稻处于分蘖至孕穗期,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处于孕穗至破口抽穗期。
由于前期虫源基数大,近期台风活动频繁等因素影响,南方大部稻区稻飞虱灯下和田间种群数量偏高,华南东部、江南中部、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大发生趋势明显。
01发生动态
全国中晚稻稻飞虱当前发生面积1.05亿亩次,比去年同期和近5年同期平均值分别增加17%和10%;总体中等发生(3级),华南东部、江南中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至大发生(4—5级)。
●8月中旬以来南方大部稻区灯下虫量高于常年同期
据全国水稻病虫监测区域站217个站点监测,8月11日至9月2日,南方稻区稻飞虱灯下累计诱虫总量43万头,其中褐飞虱占61%。此期间稻飞虱平均单灯单日虫量,华南东部、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是去年同期的5倍以上,是近5年平均值的1.2—4倍;江南大部稻区比去年同期增加13%—170%。
●近期东南沿海稻区出现以褐飞虱为主的灯诱高峰
受台风“美莎克”影响,8月下旬至9月初,福建、广东、浙江等东南沿海稻区多个监测点灯下出现万头以上诱虫高峰,且褐飞虱比例高。
●华南东部、江南中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田间虫量大、褐飞虱比例高
经前期防控,南方中晚稻区稻飞虱田间虫量得到有效控制,平均百丛虫量一般为200—500头。
但近期福建单季稻区、江西中稻区、安徽中南部稻区、浙江北部和上海长江下游稻区虫量上升迅速,部分稻区平均百丛虫量达1000头以上,超过防治指标。此外,上海、江西、湖南和福建田间褐飞虱比例分别达90%、85%、76%和55%,重发风险高。
●局部防治不力田块超大发生指标
福建、江西、浙江、上海、安徽等华南东部、江南中部和长江中下游局部稻区虫量超大发生指标,部分田块出现冒穿。
如福建顺昌、建宁、宁化严重田块百丛虫量1—3万头;江西婺源、浮梁、鄱阳、永修等地中稻田块百丛虫量最高超5万头;浙江衢州大发生田块占比31%,开化、江山平均百丛虫量分别达到10533头、3905头;上海崇明、江苏盐城漏防田块平均百丛虫量分别为9700头、7500头;安徽中南部稻区漏防或防效不好的田块百丛虫量3000—7000头,最高达2万头以上,且局部田块短翅型成虫百丛虫量达50—180头。
02下阶段发生趋势
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南方稻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,其中浙江南部、江西东部和南部、福建、广东东北部等地气温偏高1—2℃,长江中上游和江淮稻区降水偏多,适宜的气温和区域性降雨将促使稻飞虱发生代次增加、为害期延长。
未来10天,南海或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繁,南海或西北太平洋面还将生成1个台风,西南东部、江南西部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多3—8成,局部偏多1—2倍,有利于稻飞虱向南回迁和降落为害。
预计下阶段,稻飞虱在华南、江南双季晚稻区和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单季晚稻区等虫源基数大、褐飞虱比例高且寄主生育期适合的地区大发生风险高。各地务必提高警惕,切实加强灯下监测和田间调查,全面掌握稻飞虱发生动态,及时发布短期预报和警报,做好防控指导工作。
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,具有远距离迁飞性及群集为害稻田的特点。晚稻稻飞虱虫源,为本地虫源和北方稻区迁飞入虫源。由于上半年的抗药积累,下半年抗药性很强。所以稻飞虱在晚稻的发频次及造成的损失尤为突出。
晚稻稻飞虱的危害有1-3个峰期。第一峰期大概出现在水稻孕穗、抽穗期,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(主要虫源大概是9月份中旬开始从北方稻区随寒冷空气迁入繁殖);第二峰期大概出现在齐穗至乳熟期,即10月中下旬;第三峰期大概出现在蜡熟期,即10月上中旬。第一峰期以白背飞虱种群为主;其余两个峰期则以褐飞虱种群为主。
晚稻以抽穗至齐穗期受稻飞虱为害而造成的损失最重,可导致颗粒无收;乳蜡期受害次之,一般损失60%左右;蜡熟期受害较轻,但‘穿顶’仍可损失20%-30%,品种的差异受害也不同。
由我公司生产的千机变(30%吡蚜·噻虫胺悬浮剂)对稻飞虱有很好地防治效果。